化肥价格的涨跌开关并不掌握在行业自身的手里。在不把关税政策作为调控手段的情况下,调控的手段只能是运输和环保。运输是短期的问题,而环保是氮肥、磷肥中长期内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。从天气预报看,近期环保压力仍然巨大,尿素产能释放必然受限,价格仍可能走高。
2016年12月23日,2017年中国化肥出口关税政策出台,尿素和磷肥出口实行了零关税,这是继取消了化肥铁路运费、电价、气价等优惠措施和恢复开征增值税后的又一大改革,是化肥市场化的里程碑(钾肥例外),表明化肥从此步入普通商品之列。化肥尤其是尿素,借机大涨,但笔者前期已经做过分析:零关税对氮肥的实际影响不大,对磷肥是实质的利好,这里不做赘述。
对于后期化肥市场的走势,笔者前期曾从估值逻辑、通胀逻辑、外部制约因素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,今天作进一步的梳理,从而找出化肥中、长期价格走势的逻辑主线。
笔者定义估值逻辑为成本逻辑,即价格和成本的关系,其下边际为直接材料成本,其上边际为完全成本:当价格接触下边际时,供应就会大幅缩减;当价格达到上边际时,供应就会增加(必须有过剩产能存在作为前提),因此尿素和磷肥价格的第一阶段上涨为估值修复逻辑。
通胀逻辑表现为物价的整体上涨,成因有三种:成本推动、需求拉动和固有型通胀(工资———物价循环)。笔者曾专门分析过通胀,认为需求端和国际环境使得中国不具备通胀的条件,但随着中国的供给侧改革、OPC的限产、特朗普的经济政策预期、美联储的加息和人民币的贬值,似乎通胀已经来临。中国2016年11月份PPI环比上涨1.5%,同比上涨至3.3%,近期又传出空调等家电开始涨价的消息,PPI开始向CPI传导。
关注通胀的逻辑时,说点题外话:本轮通胀是供应减少造成的成本推动通胀(煤炭和运输);在中国造成成本推动的通胀,煤炭的影响大于石油,同国外不同(油价从26美元/桶上升至50美元/桶时,中国的PPI上升并不快,而煤炭价格快速上升时,中国的PPI也随之快速上涨);通胀的情况下,农产品价格一定会受到抑制(也就是说明年种地有可能是最不赚钱的一年);通胀的情况下,一定是上游涨幅和涨速大于下游(上游很任性,但下游涨不动),具体到化肥,单质肥涨得快,复合肥涨得慢,也就是说复合肥是抗通缩品种,不抗通胀。同低点相比,目前尿素的涨幅达到了40%,一铵达到了30%,二铵达到了15%,幅度很大,因此通胀逻辑并不能成为化肥价格继续上涨的理由。
在排除了前两个原因后,笔者认为后期化肥能否继续上涨的关键因素是在外部约束:运输和环保。
考虑到新增公路、铁路运力、春运结束、煤炭需求高峰结束,笔者曾判断在三四月份运输会出现缓解,因此运力是个短期问题,不足以支撑化肥价格持续走高。
外部最大的约束是环保。短期之内,只要出现雾霾,唯一应急措施必然是对工业企业限产,而中国容易出现雾霾的地区又同尿素产能集中地高度重合,因此笔者曾笑言:近期尿素走势看天气预报。
随着政府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和企业历史的环保欠账,中国的尿素和磷肥产能虽然巨大,但未必能对高价格作出反应,从而成为全球最不稳定的产能,因此环保才是中长期影响化肥走势的关键。 |